close

從讀書以來


就覺得台灣可以進步


是因為有外來國家的協助


幫助台灣建立衛生、法律的種種體制


協助台灣不斷向上轉變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


法律不再是硬梆梆


而是充滿了「情理法」(說的有點酸,很抱歉)




因為許多的法條可以因為某些是件或者某些人改變


或者「增設」


許多法條可以「因地制宜」


海角七號應該有看過


屏東未戴安全帽不一定會受罰(我親眼見過)


官員犯法不一定要受罰


最有名應該是馬市長欠建保費不用還



應該說是編列「特別預算」來償還


算了


離提了




我要呼應一下三月的「瘋媽祖」


這樣的「民間信仰」可以炒作到國際文化節


可以每年舉辦轟轟烈烈的繞境活動


我絕對相信一開始的宗教活動出發點是好的


但因為「人」在舉辦


所以往往到了後來有些「走鍾」


或許這樣的活動有許多好的


但很可惜我看到的都是不是太好的一面


就和標題一樣




例如:




噪音問題




選舉期間


不管在怎麼樣的造勢場合


時間一到


就是要舉牌告發


開單罰款


但一遇到宗教活動


馬上「聽而不聞」




停車問題




平常黃線稍微停一下


或者停的比較路中央


馬上就會被警察警告


或者準備拖吊


但是一遇到宗教繞境


開玩笑


整排給你停的滿滿滿


也不會被開單


還要動用警察幫忙維持交通呢




垃圾問題




有人潮就有錢潮


許多流動攤販看準商機


在沿路擺攤


當然垃圾問題就留給住在附近的居民自己處理了


所造成的髒亂與不便


說真的


我還沒看過警察去驅趕




營運問題




當老闆的


最怕就是在公司很忙得時候


員工說要請假去繞境


放著工作擺爛


因為我就聽過有老闆這樣抱怨過


繞境擺第一


工作再研究




暴力問題




彰化最有名的繞境


就是搶轎


往往都因為各方勢力 角力 搶轎


而有暴力事件上新聞的案例




教育問題




隊伍當中


可以看到許多年輕的臉孔


想必應該都是學齡生


但為了繞境


不知道是蹺課還是早已休學


(陣頭的文化,我就很欣賞)


不知道有沒有讓家中的父母擔心不已




....................


應該還有許多


但一時之間想不出來


只是想知道這些帶領的「幹部」


有沒有好好做好信徒的角色


不要讓一般民眾(如我一樣)


看到信徒的表現


而否定了這個初衷不錯的宗教活動


以下就是網路找到的相關繞境資料






火鼎盛的大甲媽祖廟,是大甲五十三庄民的精神歸依。以前稱做「天后宮」,即今名聞中外的「鎮瀾宮」,大甲鎮民習慣稱它為「媽祖宮」,廟中科儀則慎重的稱呼「財團法人台灣省台中縣大甲鎮瀾宮」。奉祀主神為「天上聖母」,又稱「媽祖」。


 


根據鎮瀾宮:「相傳清雍正八年,福建湄洲人林永興,自湄洲祖廟天后宮請得神像,來台定居大甲,雍正十年,興建小祠,歷經聖跡靈驗,香火鼎盛,而不斷擴建」。


 


苗栗縣誌記載:「乾隆三十五年林對丹等捐建,五十五年,吳偏等捐修,光緒十八年林鳳儀等又捐資重修」。日據以前,淡水廳內祀奉媽祖的廟宇,都稱為「天后 宮」。大甲「鎮瀾宮」也記錄為「天后宮」。日據以後,文獻資料皆記錄大甲媽祖廟為「鎮瀾宮」。至於何時改,為何而改地方耆老也都不知道原因。民國七十七年 在北邊金亭旁掘出「天后宮」界址碑,才又喚起鎮民對「天后宮」的認知。


 


 


【 香火鼎盛的大甲媽祖廟 】


 


 


 


 


【 燈火燦爛的媽祖廟 】


 


 


【 鎮瀾宮是鎮民的信仰依歸


 


 


從「鎮瀾宮」字義,應指鎮海安瀾即「鎮住海浪,以供海上往來人船平安」。因此大甲媽祖信仰和大安港的貿易有密切的關係。而大安港於雍正九年闢為貿易港, 歷乾隆至光緒年間而不衰,營運高峰,每天進出船隻高達六、七十艘,光緒二十年,每天仍有四十餘艘帆船的出入的紀錄。後來大安港泥沙淤積,至日據末期,已形 同廢港。第二次大戰期間,被盟軍擊中的日機,曾嘗試迫降港邊的泥灘,可見港口功能已完全喪失。


 


另外,大甲至新竹一帶的平埔族「道卡斯」,據先民的傳述,他們是由大甲的港口登陸,大甲是他們移民入台的原鄉,至清朝時期,他們祖先也篤信「媽祖」。所以大甲這塊土地的發展和港口、海運有深厚的關係,而鎮瀾宮的媽祖正是先民拓展時的信仰依歸。


 


大 甲鎮瀾宮建於清雍正8年(西元1730年),當時是由福建省莆田市湄洲人氏林永興,為求海事順利而自湄洲媽祖廟奉請來台;來台後香火鼎盛,於是在雍正10 年(西元1732年)興建小祠。到了乾隆35年(西元1770年)時,改建為「天后宮」。乾隆52年時(西元1786年)將廟宇重建,由大甲「分司誠夫」 宗覲庭及同鄉信徒等獻地重建,並同時正式定名為「鎮瀾宮」。民國77年(西元1988年)以前,鎮瀾宮出巡進香活動都是前往北港「朝天宮」,後經鎮瀾宮董 監事會決定,即年起改往嘉義新港「奉天宮」,活動名稱由舊稱的「北港進香」,改為「繞境進香」。


 




活動流程:


大甲媽祖繞境的領域貫穿中部沿海四個縣,十五個鄉鎮,六十多座廟宇,全程約二、三百公里,分八天七夜,以徒步完成。在大甲媽祖進香過程中,以「啟駕」、「坐殿」、「祝壽」、「割火」、「插香」、「回鑾繞境」、「添火」等七項重點儀式掀起高潮,構成進香活動的「七部曲」。


 


「起駕」當天下午,誦經團舉行誦經、淨轎儀式後,將進香媽祖、千里眼、順風耳等先後請入轎內,大轎班人員於神轎四周護轎,哨角隊不斷吹起低沉莊嚴的號角聲,吉時一到,媽祖便起駕出發。


 


媽祖聖駕於第三天下午進入新港鄉,繡旗隊、三十六執事隊、哨角隊等,排列在奉天宮廟門前兩側,神轎於廟前依禮踏「大小禮」後,即快速衝入廟內駐駕「坐殿」。翌日清晨五時起,舉行傳統的祈福及「祝壽」典禮,儀式結束後,信徒爭相拔豬毛或用刀割取豬耳朵。


 


第四天晚上深夜舉行回駕典禮,傳統稱為「割火」,目前鎮瀾宮改稱為「交香」,由法師從奉天宮的香爐中,連續杓三次香火放入鎮瀾宮的小火爐內,然後放回香擔的小木箱,由法師貼上封條,完成「交香」儀式。


 


「插 香」則是在大甲媽祖回鑾途中,媽祖神轎內備有小香爐,搶香者可依頭香、貳香、三香、贊香等順序,插香並膜拜祈願,又稱為「接香」。最後一天返抵大甲鎮後, 隨即展開鎮內「回鑾遶境」,各地信徒如潮水般湧進市區,各陣頭及藝閣等綿延數公里,鑼鼓喧天,炮竹聲震耳欲聾。晚上舉行最後的「添火」儀式時,廟門深鎖, 禁止閒雜人等進入,由誦經團主持人用長杓將香擔內的香火,添入宮內的各香爐中,完成此次的進香任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ingo0311 的頭像
    pingo0311

    pingo0311的部落格

    pingo03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